周剑: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指导意见|V课堂第77期

企业动态
第77期【智造+V课堂】重磅嘉宾周剑博士根据本次“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指导意见”,从背景、总体要求、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四个方面进行了深度解读。

2017年6月26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联合印发了《关于深入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的指导意见》(工信部联信软〔2017〕155号),本次指导意见对于加快推广普及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标准、持续推进两化深度融合、服务制造强国和网络强国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第77期【智造+V课堂】重磅嘉宾周剑博士根据本次“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指导意见”,从背景、总体要求、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四个方面进行了深度解读。

一、分享嘉宾

[[200057]]

周剑

中国两化融合服务联盟秘书长   

工信部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联合工作组秘书长

个人简介

  • 清华大学博士,高级工程师,国家级信息化专家。
  • 《工业企业“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评估规范》、《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系列标准起草组组长。

二、分享主题

 

《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指导意见》

三、原文实录

原文实录context:

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这项工作已经推了有几年,随着它的推进,各个层面,从各级政府、政府的各个部门,央企、龙头企业、服务机构等等,大家越来越感受到确实它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工作。所以,最近三部委连发了《指导意见》,今晚我跟大家交流一下主要内容。

《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指导意见》

主要是分成四个部分,首先这项工作既然这么重要,我们应该怎么去认识它?就是我们现在面临的形势是什么样的?为了应对这样的形势,把握信息化发展带来这种新的趋势、机会,我们怎么样才能够更好的在新的形势下,实现我们的转型升级、创新发展,两化融合的管理体系就是这样一个重要的抓手。

为了更好的理解这个抓手,首先我们还是把背景回顾一下,然后在跟大家介绍这个《指导意见》的总体要求、重点任务以及保障措施。

两化融合

那么提到形势,首先是关于定位。我在很多场合跟各位朋友交流的时候,都向大家介绍了咱们国家两化融合是一项长期的国家战略,是需要长期坚持的,是重要的战略方向。它也是我们《中国制造2025》的主线,《中国制造2025》的主攻方向是智能制造,但是主线是两化融合。在最近我们部里的重要会议上,苗部长又再次强调了,我们需要一以贯之的,坚定不移的推进两化深度融合。

怎么来理解这个主线的概念呢?我们的理解它也就是一个路径的概念。也就是我们要实现智能制造,两化融合是主线,是路径,是方法。什么是两化融合呢?原来我们在解读的时候,有的时候,有些朋友就把它解释成就跟别的,像智能制造等工作同等看待,但是我们现在经过这几年的研究,我们发现两化融合跟其他的工作还是有一些区别。

首先它的角度不太一样,它研究的更多是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方面的一些规律、一些趋势、一些方法、一些路径,也就是它要解决的主要是怎么干的问题,而不是说干的是什么事,是什么对象。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认为在工业化的时代,它要解决的问题,它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路径,跟在信息时代它要解决的问题、方式、方法、路径它是不一样的,也就是说这两个时代主要的规律,它是不一样的。

那么在这样的背景下,它的产业体系,它的理论体系,方法体系都会有所不同,但是我们的社会,咱们的国家尤其是中国,现在就处在一个工业化没有完成,我们还需要进一步推动工业化,但是信息化,这种新的机遇我们必须把握,必须去抢抓机遇的这种新的时期。

咱们跟西方不一样,西方工业化的技术已经很好了,咱们还需要在工业化方面做很多的事情,但是我们又不能用传统的西方走过的那种方式去再推动我们的工业化。我们要在这种新的时期,我们要用新的思路,要能够换道超车,就是不再仅用它过去的那种传统的方式方法。

比如说我们的工艺技术,我们是有差距,但是这种差距,我们还要按照过去的方式去积累吗?比如说我们的管理经验,还要按照西方过去的经验去积累吗?不是的,在信息时代我们有很多新的方式方法,我们可以加速知识的传播,经验的积累,可以加速这种传递和共同的这种创造,共生发展的这种新的模式,我们就把它叫做一种融合的模式。

这也是我们说的换道超车的一种模式,是我们要换一条道,这条道我们既要考虑工业化的规律,也要考虑信息化的规律,我们把这两种规律融会贯通,能够实现工业化和信息化同步的叠加的更加快速的发展,这就是两化融合。

咱们国家提了几个重大的战略目标制造强国、网络强国。一个我们现在看起来更多的是站在工业化发展的角度说的,一个是站在信息化的角度说的,那么这两个目标结合也就是两化融合的目标。所以我们可以看到两化融合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是一个需要我们坚定不移的去坚持的一个重要的战略举措。


我们在这种新的这种融合过程当中,现在我们正在面临什么样的形势呢?首先我们要看到,就是全世界各国因为这种工业化、信息化发展带来的变革,它不是说只是对中国适用,它是全球性,所以大家都在做重大的战略布局,都在做系统性的理论方法创新。

两化融合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

在这样的重大的战略调整和理论方法创新的背景下,我们也提出了各自的方法体系。咱们提的是《中国制造2025》,德国提工业4.0,美国提工业互联网。咱们国家提了两化融合生态系统,德国提了工业4.0参考架构,美国提工业互联网架构,当然咱们国家也相应的有智能制造的架构、工业互联网架构,参照西方的这些理论方法。在内容上大同小异,但是两化融合生态系统它所涵盖的要素更完整,覆盖的领域更全面,以后有机会我们再深入地交流两化融合生态系统的内容。这次在8月25日、26日第三届两化融合大会,在国家会议中心的会上我们也会介绍生态系统。

两化融合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

面临的第二个形式从整个从国内的经济发展角度来讲,我们进入了新常态,我们急需加速新旧动能的接续转换。转换核心就是要从过去以传统的出口投资消费这种经济拉动的增长模式,转向新的可持续发展新的经济增长模式,就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我们理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内涵就是要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从而提高我们的产业能力,全要素生产率核心又讲的是什么呢?就是我们要降低过去那种粗放增长模式当中,对土地劳动力资本这种一般性生产要素的过度依赖,而激活像技术管理数据这些高级要素的价值潜能。

这些新的要素它的门槛是比较高的,但是原来那种一般性要素的门槛比较低,我们纵观过去的产业发展史,如果是用那些一般性要素发展,确实发展的速度是很快的,但是质量不高。效率是很高的,质量不高,所以我们很容易走向低端,这是第一个问题。

第二个问题,我们也很容易导致恶性竞争。用这些高级要素他的门槛比较高,所以不是谁想做就能做的,我们的企业能够基于这些高级要素形成新的竞争力,形成新的商业模式,就不会出现那种“一窝蜂”而上的局面,也会让我们的产业结构能够更好的满足高端的需求,自然实现结构的均衡发展。

两化融合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

在这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种新的趋势下,我们现在的重点实际上随着信息化的发展,所谓的加速这种新旧动能的接续转换,落实到企业层面,在信息化的新形势下,就是把过去过度关注技术和产品本身的那种模式,商业模式、企业管理运行的模式转向越来越关注用户的价值,这一点跟工业经济和信息经济的本身的特点也是有关的。过去的工业经济它是以交易为目的的,所以它关注的主要是技术产品本身,而现在的数字经济、信息经济,更多的关注的是用户的价值的共同创造。生产者跟用户之间已经逐渐成为零距离。

两化融合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

第三个形式就是在新一轮的产业革命背景下,我们要认识到整个产业体系的改造或者是创新,或者是叫变革,它一定是既包括生产力也包括生产关系。过去可能我们从生产力的角度,咱们改革开放以后,从生产力的角度去认识这样一种变革,可能做得更多一些。现在我们需要从生产关系的角度去相适应,这也是为什么现在国家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在各个层面都在做这个事情。因为只有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才能把生产力深层次的、更深层次的这种创新潜能释放出来。

两化融合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

我们一定要认识到新一轮产业变革,既是技术变革也是管理变革。纵观世界制造业强国的发展史,每一轮的变革,确实都是因为特定的新技术发展带来的。但是,最后它的成果体现的沉淀的最高形式,它要表现到管理变革、机制变革、体制变革的层面。如果没有到这个层面,相当于也就是说你的技术变革本身的潜力并没有被充分的释放出来。我们看当年的美国,机械技术为美国创造了机遇,电器技术、自动化技术为日本创造机遇,都是同理的。现在新一代信息通讯技术为中国创造了机遇,我们一定要,就是在管理方面要同步跟上。

刚才向各位报告了三个形式,一个就是整个理论方法体系我们要创新,第二个就是我们要从过去一般性传统要素,对它的过度依赖转向对高级要素的追求,然后基于高级要素形成新的竞争力。第三个,就是技术和管理要并重。我们现在更重要的重点是要形成新的管理模式,来适应这种技术的创新潜力和潜能,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我们说我们必须把握这种新的趋势,这种新的规律,总结过去的经验,有一套系统性的方法,就把国际国内的这些经验、做法很好的总结出来,然后又能把握住这种创新的新的规律。

所以在这种变革的方面,我们需要强调几点,就是过去我们可能很多工作,我们指指方向就可以了,但是现在不够,除了要指方向,我们还要给方法,要给路径。过去我们可能更多关注的是技术本身,现在也不够,现在我们既要关注技术也要关注管理。过去我们可能做的是局部创新为主,现在不够,现在我们一定要在全局创新的层面去深刻的认识它。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的系统性的,就是前面刚才讲形势也提到,现在是整个战略都要重新布局,整个体系都要重构,方法体系、理论体系都要重构,那么产业体系必然也会重构,经济模式也会重构。

两化融合管理体系

在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就是在这种大的背景下,我们只有从全局的层面出发,只有系统性地去形成自己的新的发展模式,才能够让自己的在这种创新变革过程当中立于不败之地,更好的抓住先机和机会。这个我们理解就是咱们中国制造业的管理体系模式,体系就是在这种背景下提出来的,就是为了更好的去把握这些全要素引起的这种变革,让大家有一套体系化的思路和方法,去让我们的创新更加稳定和更加可控。

经过这几年的发展,从2013年底我们开始推这个事情,2014年正式发布了这个公告,来执行这个工作。从工信部到国务院、到中央发布的有关的、系列的这种政策文件当中,也纷纷的把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当做重要内容进行了不断的强化和推广。

两化融合管理体系

近几年发的跟信息化有关的,主要的这种战略规划,都提到了管理体系的内容、要求。为推动这项工作,我们工信部高度重视,也专门成立了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的领导小组和工作组,组长是我们苗部长。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是副组长单位也加入了进来。现在又新加了一个重要的推动部门,就是国务院的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我们的联合工作组目前已经有50多家单位,包括我们部内的司局14个,地方工信部门4个,研究机构5家,院校3所,央企7家等等,这是我们工作组的核心成员,秘书处设在我们工信部电子一所。

两化融合指导思想

指导思想,我们用了总书记提出来的五大理念“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我们为什么要提这个呢?我们感觉到这五大理念就是两化融合的理念。换一个话说也就是两化融合能更好地落实这五大理念,为什么这么说?比如说创新,“创新”这个词在任何时代都有人会提,但是在一个大变革的时代,“创新”,一个是必然趋势,它是会深层次的全系统的来创新,同时创新也会成效更显著,比一个稳定的时期创新会更容易,成效也会更显著。比如说我们现在抓住数据这个新要素,创新无所不在,无所不能.

我们现在共享经济、分享经济,后面的共享、开放,现在互联网时代在网络化时代开放,绿色,就是大绿色的概念,从工业经济主要是对物质的改造,基于物质资源的这种改造技能的提升。数字经济呢?是对数字,对信息本身的加工处理能力和改造能力创造价值的能力。如果我们从工业经济转向数字经济,本身就是一个大绿色的概念,我们会极大地降低对物质资源的消耗和对物质资源、自然资源的依赖,对环境的保护、绿色发展,那将是深层次的本质性的变革。所以,我刚刚提到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理念,这也是两化融合的理念。

以新兴能力的建设为主线,以管理体系为抓手,更好地去落实这五大理念,构建覆盖全要素的系统性解决方案,我们觉得确确实实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把我们从工业经济向数字经济快速推动这种模式的转换的一个重要抓手,所以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是这样一个非常系统性的工作抓手,它的意义将会越来越深入的被大家所体会到。 在国家层面是这样,在企业层面也是一样的,我的企业怎么转型?我怎么创新发展?关键是这种转型和创新发展怎么能够更加稳定和可靠,而不是说赌运气,那两化融合管理体系都会发生非常重要的作用。

两化融合基本原则

基本原则主要提了四点,一是坚持企业主体,让企业真正理解这个事情是自己要做,也是自己必须做的事情。第二个创新引领,也就是国家从要素驱动到投资驱动改为创新驱动;坚持合作共赢,这需要多方合作,坚持开放发展,不能闭门造车。

两化融合主要目标

目标部分我们提出了几个点,一个是管理体系成为引领企业战略转型、组织变革、技术创新、生产方式和服务模式转变的重要抓手。说到这里,特别跟大家报告一下,原来有的专家可能提出来说,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就是管理方面的一项工作,这样的提法我们的有关领导,大家都觉得还是不太尽然。因为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虽然叫管理体系,但是我们一直在强调,两化融合这个管理体系它是覆盖全要素的,它不仅仅是只是管理的方面,也包括技术方面,所以是技术+管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全覆盖的。所以我们说它一定要成为引领企业战略转型、组织变革、技术创新、生产方式和服务模式转变的重要抓手。

任务要求方面,我们也提出来说,两融合化管理体系标准体系到2020年要初步形成,就是整个标准体系要形成。大家现在用到的只是最初级的几个标准。它还不足以全面支撑大家更深入的去认识和推动这项工作。很多地方还需要大家自己去创造,如果整个标准体系完善了,大家用起来会更加实在,更加要容易一些。另外,超过5万家企业开展贯标,遴选确定200家以上的示范企业,培训超过100万人次,15万家企业开展自评估、自诊断、自对标,形成一批两化融合的新方法、新工具、新的解决方案。也就是说,未来我们不只是做贯标本身的这些方法论的要求,我们也会去推动形成一系列的解决方案。就是说这个新理念到底用什么样的解决方案来承接它来落地。

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工作四大重点任务

我们现在是四个重点任务,第一个任务,建立健全标准化的组织体系,也就是说我们得有组织保障,然后完善一系列的标准。第二个任务,要普及推广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持续打造企业信息能力。第三个任务,持续建设两化融合发展数据地图,推动分级分类的发展。第四个任务,健全开放协作的市场化运行体系,提升服务质量。

两化融合管理体系

首先第一个任务,建立健全标准化组织体系,完善管理体系标准。在组织体系上,我们要建立健全标准化组织体系,首先是要推动组建一个国家两化融合基础与管理的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目前这项工作已经报到了国标委,正在筹建审批当中,适当的时候我们也会成立相关的分委会,因为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系列标准涵盖面非常广,涵盖技术、涵盖管理、涵盖各种工具方法等等。我们也会依托协会、联盟等等社会团体,建立团体标准的推进机制。

第二个要形成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标准的建设指南,明确整个体系的总体架构、标准体系、目录等等。

第三个要在标准研制方面,我们会滚动地制定和修订一系列的标准,包括发布基础共性的标准,形成急需的技术的标准以及方法工具标准,解决方案的标准,包括实施指南。建立相应标准的完善机制,有了这种成系列的标准,刚才讲的有架构性的,有工具性的,有解决方案性的,还有实施指南分行业的等等等等,大家用起来就会觉得更实在。

第四个方面就是国际化,要推动整个管理体系标准的国际化。因为我们一直在说两化融合这个管理体系标准所蕴含的内涵、经验,是中国理念、中国模式、中国方案的综合性体现,我们是要加快推动中国方案的国际化。组建国际标准化工作组,在国际标准化组织当中,要筹建以两化融合作为主要内容的专门的工作机构,为推动建设国际应用推广平台,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两化融合管理体系

目前已经逐步提出了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的标准体系。我们一直在说这套体系是中国管理模式的一种有益的探索,也是咱们国家首个完全自主研制的,并且大范围应用推广的管理体系的标准,其他更主要的是从国外引进的,这个完全是自己首创的,而且我们还正在向国际输出。这个标准体系里面包括刚才提到的基础共性的一些标准,分类指南、方法工具、参考模型、关键应用。像关键应用里面有网络化协同制造能力的建设跟管理,产品生命周期的服务能力的建设与管理,个性化定制能力建设与管理,我们在后期就把这种模式总结出来,分行业标准制定出来,大家就更好用了。

两化融合管理体系

这个标准的现状是什么样也跟大家报告一下。已经发布实施的是3项,大家现在应该都已经看到了,第一个是2013年发布的评估规范,今年刚刚发布的两项,就是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基础术语以及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的要求,我们主要用的也是基础术语跟要求,对标用的是评估规范。已经完成立项的国家标准是9项,正在报批的就是实施指南11项,正在研制的还有13项。

两化融合管理体系

我们确立提出了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的导向、原则、基本框架、术语和定义,我们特别提出了6个导向,比如说以效能提升为导向,我们过去更多的喜欢谈技术导向,后来我们喜欢谈业务导向。其实稍微拆开一点说,业务导向我们觉得是不够的,但是原来业务导向,大家觉得是很好。因为我们的信息化发展,从早期把它当成一种工具,当成对现有业务的支撑,然后发展到对现有业务能做一点优化,那到这个时代,以业务为导向没有问题,但是随着信息化的发展,大家越来越认识到信息化不仅仅是对现有业务,现有管理模式的一种支撑,一种优化,未来一定是引领创造、引领变革、引领创新,它引起的这种变化是颠覆式的。过去业务为导向,那反而就约束了我们的创新。如果以业务为导向,我们就会说现在业务怎么样的,我怎么样去优化它,就很难跳出现在的业务范畴。所以我们提出了以效益和能力的综合提升为导向,不仅仅是业务导向,这样有可能就海阔天空,让大家有更大的创新空间。我们也提出了数据为驱动,新型能力建设为主线,综合集成为突破口,流程化为切入点,服务化为方向,这都是跟以效能为导向一样,是有深刻内涵的,有机会我们可以跟深入地交流。

我们也提出九项原则,这九项原则我们一直在强调,按照这六个导向,这九项原则都是相辅相成的,而且是以这六个导向为核心内涵的九项原则。这九项原则核心内涵是跟这九个导向紧密衔接的,比如说这九项原则都应该以数据为驱动,都应该以新兴能力为主线。所以这九项原则有些看似跟过去有一些管理思想很相似,但是实现方式、方法、途径、抓手都是不一样的,这个需要我们认真地去讨论,不断地去提高对它的理解,深化对它的理解。

主要内容,就是依据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这个基本框架,向企业提出了一系列的管理要求,要求我们的企业、组织怎么样建立、实施、保持和改进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的一整套的过程管理机制,从而有效地识别和打造信息化环境的新型能力,获取可持续竞争的优势。

核心就解决三个问题,一个是企业未来到底往哪走?战略方向怎么样?这个是通过战略循环来解决。第二个就是做什么,做什么这里实际上就是说你已经定了战略方向了,我到底要怎么样才能实现那个战略方向,我的系统性解决方案是什么?就是我这个解决方案应该包含什么要素?这些要素之间是什么关系?我们就提出了这个要素至少要包括我们提的四要素,数据、技术、流程、组织机构。

有了系统性解决方案,首先我再补充一句,过去我们企业围绕战略方向提方案的时候,往往不会涵盖那么全,在要素方面,就是很多时候提的是技术方案,有的时候也会涉及到一些流程,但是是以技术为蓝本的流程,或者说以某种特定技术为基础的流程这种优化,这个是不够的,我们把这个技术、数据、业务流程、组织机构当中的要素提出来,就是说我们要脱离现在的技术绑定,产品绑定、服务绑定,应该是把它作为一种要素去理解,你就可以理解更加本质。基于这些要素形成综合性、系统性的全要素覆盖的解决方案,那就有可能是一个更加有效的,能支撑你战略发展的解决方案,我们把它叫系统性解决方案。

怎么做,我们有战略了,也有解决方案了,可是我能不能做到?能不能做好?这就需要我们形成一套制度,包括领导的作用、策划、支持、实施运行、评测、改进,这是我们讲的第三个循环,就是管理循环,就是要有一套闭环的运行机制,只有这套机制有效建立了,也就是说我们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其实是为了引导企业,最终也要形成这样一套机制,你只有这种机制建立好了,你前面清晰的战略目标,你战略的闭环改进,你系统性解决方案才能真正有效地落地,你的企业才能真正实现转型发展、创新发展,才能更加稳定可控地在这种变革的竞争当中,能够立于不败之地。所以它是一个动态的稳态,需要我们形成一种机制去保障。

两化融合管理体系

这是标准的主要内容,对于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的标准化组织体系,就是我前面提到的全国两化融合机制与管理标准化机制委员会这个事情,目前已经交到国标委,未来我们会组织业内主要的领导、专家,主要的机构共同地参与,我们也会基于两化融合联盟的相关资源实力,把我们各级政府、研究院所、央企、行业协会、龙头企业、软硬件服务商、互联网公司等等,大家都整合起来,汇聚起来,一起来夯实我们标计委的基础,真正做出一些更加实用的成果,为大家做好服务。

两化融合管理体系

刚才是第一个任务;第二个任务就是普及推广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持续打造新型能力,在这里首先是全面普及,第二个就是深度应用。全面普及部分,我们主要是三个方面工作,一个就是全面推动贯标,我们会继续深入地推动贯标的试点,就是国家级的、省级的甚至地市级的、县的都可以。央企、大企业也会推动下属企业,供应商来全面地贯标,也会开展小微企业贯标试点和推广。也就是我们现在的管理体系贯标其实更多地是大企业为主,未来的小微企业怎么做,我们也应该针对小微企业提出不同的要求,让他们更好地执行。因为小企业跟大企业管理复杂度不一样,贯标的差别应该也是很大的。广泛地、深入地开展贯标培训,我们会完善培训体系,也会分层次、分类别地多渠道地开展培训。从今年开始我们的培训也在变,一种是相关性的培训,我们国家会组织,各省市也会组织,行业也会组织,央企也在组织。有一些专业性的培训,深入地,时间上比如说我们一个月、两个月甚至是半年,这种专业的深层次的培训,我们也会逐渐地开始组织。

在组织的主体、内容方面,也在不断地完善,形成整个培训的体系,包括我们现在联盟已经开始征集培训的讲师,培训的课程等等,未来会不断地丰富这些内容,让大家会觉得比较实用。我们还会做一个工作,就是培育新型的企业家,提到培育新型企业家,我们核心想的就是说在这种变革的时代,我们要有新思想,就是企业领导一把手,企业家及其重要,他得有新思想,如果他思想不变,什么都白搭,首先他得有新思想,但是他这种新思想又不能是做白日梦,他得是做中国梦,就是他得是比较务实的,真正能准确地洞悉未来的这种趋势,能够把握这种新型化的新规律。

在融合发展过程当中,要兼顾过去的基础,新的要求,怎么样务实有效的让自己在转型创新发展当中,形成自己的战略考虑、战略衡量,然后一步一步地落地实施,那这样的企业家才是新型企业家。所以我们希望有机会培育一批这样的新型企业家。

分行业组织开展贯标示范,示范企业工作大家也已经看到了,我们现在接近尾声了,围绕重点行业开展贯标示范工作,前期我们也发了文,很多企业非常踊跃。这个示范工作跟过去也是有差别的,过去的示范工作,企业报的材料,组织专家评审,然后就发布结果。但是示范企业之间或者其他企业去理解示范企业成果的时候,其实是不太容易理解的,但是我们现在这个就相对容易理解,让大家更好地能相互借鉴、学习和传播,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原来的示范,大家后面用的理论体系、方式方法都是不一样的,所以大家对很多东西的认识是不同的,但是我们这个示范,大家因为都是用的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这套理念,这套思想,这套方法,所以总结出来的经验,大家相互之间能比较深层次地去领会、去交流,所以这个示范工作是更有意义的。

另外,我们遴选出的示范企业,不会发布一个结果就完了,我们后期会长期地跟踪,深入地跟进,我们会把这些示范企业打造成为真正具有竞争实力的、能够更好地可持续发展的企业,也让大家能更深地去认识他们,去理解他们,然后能从中获益。

这块主要也是三方面工作,第一个就是探索面向新工业革命的管理模式,主要是要探索推进制造强国、网络强国建设的新理念、新规律、新方法,形成中国方案、中国模式。用这种新的方案和模式,去打造中国制造的新品牌,我们要在两化融合贯标的基础上,通过总结我们未来数千家甚至是上万家,几十万的企业的经验,去探索形成这种新的模式。这种新的模式,我们相信也一定是未来全球共同的模式。

那么我们只有把这种模式探索出来,然后向国际输出,咱们中国制造的品牌,才更加具有理论高度,也会让全世界认识到,未来产业发展、制造业发展的主要路径,就应该是中国模式、中国路径。这样我们的企业走出去,我们在国际市场竞争当中,那就有了一个整体实力的体现,就有了品牌效应,而不是靠我们企业零敲碎打,靠着我们低价竞争,靠着我们额外的高成本的附加性服务去开拓国际市场。反过来说,对国内的这种大家更好地形成共识,更深入地去推动这项工作,也非常有好处。

持续打造企业新型能力,也就是说,我们一直说贯标,其实核心就是打造能力。怎么打造能力?我们要引导,就是在大量实践的基础上,引导我们的企业制定整个新型能力的规划,应用能力不是一项能力两项能力,所谓打造新型能力按照整个体系建设的要求,你应该是形成一个体系化的系统性的能力,所以我们建议企业可以考虑搞一搞能力规划,就是新型能力的规划在信息两化融合时代的。那建立一体化的管理体系,去综合地管理这些能力,实际上这个也就把我们过去9000、1.4万等等做的工作更加体系化地纳进去了,变成了一盘棋,一盘服务于整个战略转型的大棋,不是一个一个专业领域的分头的工作,局部性的工作.

原来是可以这么做的,因为原来整个体系是稳定的。所以各做各的,无伤大雅。但是现在整个东西都在变,所以需要有一种真正服务于战略的综合性的、一体化的体系,这就是我们以能力体系为核心的新的体系。

引导企业建立数据集成与创新中心,我在这里花的时间多一点,这一部分也是很有意思的,这是我们这个文件里面唯一一个对企业未来的组织变革,对组织本身的变革提出的一项任务,我们建议企业建立数据集成与创新中心。其实最早我们都没有集成这个,就是数据创新中心,但是后来专家们觉得,你提出创新中心现在有点太超前了,很多企业可能不太好理解,有的没准会把它仅仅理解成数据中心,那就太低了。

所以就提出了数据集成与创新中心,核心其实更主要的引导我们企业去综合地、全面地采集数据、分析数据、优化数据的使用,成立专门的组织,有专门的队伍,把这些跟企业内部以及外部有关的数据都收集起来,用新的视野,新的模式、新的方法去分析他们,去使用他们,去真正引导企业或者是真正形成企业未来创新发展,以数据为驱动的新的模式,形成以数据为驱动的新的竞争力,形成以数据为驱动的新的业务管理的方式、内容、新的格局,这个是未来一个真正非常重要的方面。我们回顾一下信息化的历史,原来都是信息中心等等,我们感觉那个时候仅仅是把信息当成一种资源去理解。

两化融合管理体系

如果真正建立数据集成与创新中心,我们的数据就不仅仅是一种资源的概念,它必须再下沉一级,变成要素的概念,也就是它是你整个经营管理,你的战略落地,你的业务,你的竞争力最核心的驱动要素。只有形成这样的组织,才会有专门的人在这个方面动脑筋,那它可能是深层次的带来更深入的影响。

目前贯标的增长,目前在系统上,我们的平台系统上,贯标企业数量已经有接近5000家,但实际上据我们了解,有的自主贯标的企业没有来登录我们的平台,实际上还应该多个几千家。通过评定的企业已经接近1000家了,这个数据还有点老,948家,最近已经977家,马上就要1000家了,培训的人次也在全国范围内超过了20万人。

体来讲,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的成效,我们说解决了几个核心问题,一个就是往哪儿走的问题,打通了任督二脉,就是通过识别策划信息能力,能力体系,刚刚前面提到的,能够真正帮企业打通任督二脉,实现资源的综合、协同、调度和优化,真正围绕战略去综合优化资源,应用资源。就是抓住了牛鼻子,真正引导企业探索以数据为驱动的新模式,这也是前面提到的,建立数据集成与创新中心要做的事情。这样的话,就是真正抓住牛鼻子,抓住数据这个驱动要素,如果形成这种新要素下的新模式,那这个企业的发展潜力,将会极大地得到提升。同时怎么样实现这些战略目标,这些系统性解决方案,这种新能力,我们也解决了怎么做的问题,就是机制问题,也就是形成信息时代的治理体系。最后总的成效就是让我们创新更稳定,通过这种树立新理念,掌握新方法,形成新的机制,以数据为驱动的机制,让我们的创新更稳定,更可控。

两化融合管理体系

应用成效来看,我们也确实看到了现在企业在新型能力建设方面一些可圈可点的做法。在研发创新、生产效率的提升、服务满意度的提升等等方面,我们也采集了很多量化的指标,这些指标都是在企业的审核过程当中,请我们企业填报的。我们看到这些数据,在全国范围内已经接近1000家企业了,这些数据还是比较显著的,尤其是在降本增效方面,数据确实体现了工作应该有的价值。我们觉得实际上它的价值应该更大,但是毕竟这项工作刚刚开始。

两化融合管理体系

两化融合管理体系

持续建设两化融合发展数据地图,推动分级分类发展。这一部分实际上跟我们的贯标不是特别紧密的关系,它是贯标工作的一项辅助性工作,就是对标,基于我们现在的评估规范这套方法体系建立的数据对标体系,但是它的好处确实对整个政府精准施策,行业的精准服务,企业的精准决策以及市场的精准对接,都是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所以也作为一个重要的任务,放在我们指导意见里面。

首先,我们会不断完善两化融合评估体系和模型。今年我们会尽量一个是大中型企业和中小企业我们可能会有不同的指标体系,原来更多的评估问卷,主要是制造企业,服务企业有一套,比较简单。今年我们会覆盖到除政府以外的主要的这些机构,包括科研院所,所有的行业领域全覆盖,不只是制造业。然后我们会深入地完善后台的分析模型,让这些数据对比分析的价值、效果更好,然后反馈给企业,也会反馈给政府,也会反馈给服务企业、服务机构,包括咨询机构等等,大家都可以享受到这种服务。

对企业的分析,有了这些数据的支持,全国的各行业的数据支持,应该说会更加量化、更加深入、更加准确。所以我们会基于这些数据持续地开展企业自评估、自诊断、自对标的工作,完善服务平台,完善全国的服务体系。

两化融合的工业大数据公共服务平台,原来我们的数据主要还是企业报送的为主,逐渐我们也会采集一些现场数据,就是机器数据,这项工作目前也正在做,那样的话可能会更加准确,对大家的支持会更大。

第四个方面我们会形成基于两化融合数据地图的分业施策的新模式,发布系列指数,深入应用这些数据,在各个层面来提供支持服务。

两化融合发展数据图

评估规范标准网上也都有,主要提出了六个视角、三条主线和四个阶段,也就是说我们怎么来看一个企业,站在融合的角度,我们提出了六个视角,三条主线就是我们怎么去分析一个企业螺旋式上升的这种阶段性,我们提出了从产品,企业管理、价值链三个角度展开,然后单项应用,综合集成、协同创新,就是四个阶段就从起步建设到单向,到集成,到创新突破,协同创新,这四个螺旋式上升的阶段。这样的话,我们就有了一个分析框架,一个体系,就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一个企业,得出更加有意义的结论,明确我们的发展路线图、阶段特征、阶段要求。

两化融合发展数据图

基于这些评估数据,我们就可以开展诊断和对标工作。也就是说,全国范围内同行业企业都可以对标,有的企业我们现在已经用了。我们现在用的服务可能还是几年前我们的模型,希望今年大家能用到这个新的模型,可能会更加深入一些,更加有意义一些。目前这项工作已经覆盖了全国31个省市,300多个主要城市,60多个行业,已经有7.5万多家企业了,这个数据也是前一段的数据,已经超过7.5万家企业的数据。

两化融合发展数据图

完善我们的平台刚才前面提到了,后面这个平台的体验大家会更好,我们会为各级政府、各个行业、央企,包括咨询机构、服务机构以及企业主体分门别类的做出大家不同的应用功能的这种套件,各取所需,大家用的重点什么都不一样的。当然了,我们一定会保密这个数据,为了更好地实现数据的保密,我们的工作人员也基本上不能接触到原始数据,我们已经建立了BI,就基础的最底层的数据处理都是由BI直接完成的。上面会根据大家的应用,从不同的角度去调用这些数据分析的结果,也就是我们的服务主要是基于分析的结果,原始数据是不提供。

两化融合发展数据图

那么有了这些数据,我们就可以分业施策的新模式分,包括政府的精准施策,怎么样分门别类地来使用这些,就是怎么样确定自己到底要干什么,到底应该怎么干。原来没有分行业的数据,分区域的数据,分业施策是很难实现,但是有了数据就好办多了。市场的精准服务,企业自身的精准决策、行业的精准引导,我们都已经做了很多试点了,这些工作不是我们说只是个目标。下面列了很多具体已经在开展合作的方面,这些方面都是实实在在。

两化融合发展数据图

这些数据也做了一系列的综合指数。包括两化融合指数、企业互联网转型指数、中国制造信息化指数等等等等,制造业智能制造的就绪率等等,现在这些在国家各个层面,在行业里面影响都是很大的。我们基于这些数据也能对很多新模式进行跟踪,包括双创平台的普及率、网络化协同制造、个性化定制服务型制造的这种新模式的情况,包括《中国制造2025》,以及“互联网+制造业互联网融合”这两个国务院文件跟踪的一些重要指标,包括“新四基”,就是自动控制传感、云平台、工业软件、工业互联网相关数据情况,我们都可以跟踪。

协作市场化运行体系提高服务质量。四个内容:首先是构建开放透明的监督管理体系,核心我们是要加强全流程的指导监督和管理,对咨询机构、服务体系,服务机构不断优化管理制度,持续开展服务信息公开、动态评级,以及信用体系和惩戒机制的建设。 比如说评级工作,最近就已经开展了,这是一项我们服务机构会非常在意的工作。因为我们也只有这样,真正客观地来开展评级才能更好地引导大家追求本质贯标。

第二个是提升自己的服务质量。同时也把服务的层次分开。同时要提高服务能力,因为我们相信所有的服务机构,如果说它有能力,可以的话,它肯定都不想浑水摸鱼,都想把这个事情做好,因为这一片蓝海,未来的成长空间是非常大的。但是很多机构确实是苦于它就没有这样的人才,它是努力,但是也很难达到用户的需求。所以怎么办呢?我们的联盟,我们的相应机构,我们也会努力,想尽各种办法来帮助这样的服务机构,帮助大家共同地提高,培育高质量的服务机构,我们会研制一系列的技术指导规范,来让大家更好地去做这个事情,给大家赋能,减少大家对这个事情的误解。包括推动各类机构深度的合作,以及多领域的提供综合服务等等。

第三个是提高社会认可度,我们也组织开展一系列的评定彩信也就是说,我们这个评定的结果,我们要在各个层面用起来,扩大评定结果的社会采信范围,积极探索国际的互认机制。

第四个方面就是要构建平台化服务体系。因为前面讲的这些,只有能够形成一套基于互联网平台化的服务支撑,基础设施才能更好地去实现。比如说我们全程的透明化监管,提升服务能力,为大家赋能,提高社会的认可度这些。如果是没有基于互联网的平台化的这种基础设施,也就是基于互联网的这种平台,那这种知识传播,它就会很慢,那这种服务的手段也就很难真正实现动态化,所以我们建这样平台。根据服务资源来实现这种供需的精准对接,对标准的研制,贯标的跟踪,咨询服务评定管理培训等等,更多的能够通过在线的方式,大范围地去推动。咱们这个微课堂就做得很好,这也是一种在线的方式。

中国两化融合服务联盟

把市场化的服务做好,我们也会进一步发挥两化融合联盟的作用,包括各地分联盟的作用。现在联盟也越来越壮大了,包括我们的互联网企业等等都已经进入进来,我们未来的央企因为国资委进入以后我们想把主要的央企全拿进来,所有的央企,包括我们会更多的协会,各地的分联盟等等大家一起来更好地推动相关的工作。目前我们另外一个角度,就是我们也在建国际联盟,也把国外的一些能够互动起来,一些相关的研究机构、应用单位。还有就是个工作委员会,大家都知道我们已经建有的工作委员会有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的评定工作委员会、标准化工作委员会、药品追溯体系管理委员会,我们最近还在建产融,就是跟金融合作的委员会等等。

两化融合市场化服务

市场服务体系从诊断服务、咨询服务、评定服务、培训服务,这个是我们贯标比较关系紧密的一些服务内容,也做了大量的事情,时间关系这块我不展开了,就是一些信息大家可以看看。目前贯标的咨询机构已经有500多家了,就在我们平台上注册的,就自我做信息公开的,大家确实都想做这个事。但是这次评级跟大家报告,真正能参与评级、获得评级的除了你的服务质量、除了你的工作态度等等各个方面这些条件之外,有一个最基本的条件就是你是不是至少有1家企业,你咨询、服务的1家企业,你提交到了评定工作委员会。如果连1家企业都没做完,那我们就觉得它就不具备这个评级的条件。所以现在真正能评级的企业,咨询机构其实并不是很多,但是正在做的企业已经非常非常多了。

评定服务这个事,也跟大家报告一下。虽然我们现在只有10家评定机构,但是这里的数据已经比较滞后了,我们已经有400多个专职的评定人员,所以人是够的,关键是大家做得质量好不好。

采信也是我们有些信息是原来的,但实际上现在有了很多新的进展,我们接下来重点会推的几个采信的方向一个就是央企,从供应商的优选等方面加强引导。另外金融的采信,这块我们也做了比较多的工作,未来大家都会看到。因为我们一直在说通过评定的企业,是在符合未来发展趋势的,符合未来新的经济形态模式,有一套这种完善的运营管理机制,这样的企业它显然是更加稳定可靠的,它更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更值得大家去支持。其实政府的采信本来就已经挺多的了,我们可能更多的是想跟一些预算内资金的支持,一些重大项目深度的支持,还有长期的支持,还有就是在整个行业发展,政府的重大行业政策里面尽量有所体现。

保障措施主要是四个部分:

一、加强组织领导。

二、加大政策支持。

三、加强人才保障。

四、加大宣传力度。

可能这里有几个比较实的,大家看看,就是加强组织领导方面,我们会强化领导小组的统筹协调机制和督导,全面统筹,重点是联合国资委、国标委,国资委会推动央企全面地来推动这项工作。我们会进一步健全联合工作组,建立跟踪、分析、监督考核的机制。

在政策这块,我们一个是充分利用好现有的资金渠道加大支持力度,也再次提出来鼓励地方的主管部门设立专项资金,探索多元化、多渠道的社会投入机制,推动金融税收、用地用房政策跟贯标、达标的结合,这也是一种采信机制。


就是要加大两化融合领域领军人才的培养和支持力度,推动在基础教育体系中设置相关的专业课,建立人才培养的实训基地,以及创新使用全球的高层次人才。在专业课这个方面,现在华中科技大学等等这些学校已经开始在推动相关的工作,部里也建议下属的七所院校也考虑这个事情,可以设一些专业课程。

加大宣传推广这个方面,我们也会探索一系列的活动形式,包括“两化融合大会”,全国的“两化融合深度行”、“环省行”等等,以及国际的合作,国际的认可度和影响力的宣传和提升。

跟大家讲讲这个支持政策,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31个省市都已经有了对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这项工作的支持政策。至少有超过360项以上,所以大家如果是感兴趣的话,也可以去看一看,以后我们整理出来也可以跟大家共享、分享。所以,大家对这个事情确实支持力度也越来越大,也越来越深入,而且是从中央到各省市到基层,现在这个支持力度越来越大,也进一步印证了它是一项比较实的工作。

今天主要跟大家解读了《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指导意见》的一些相关内容,其中中间有些部分的内容也是比较有新意的,因为时间关系没有全面地展开,以后有机会咱们可以进一步深入地交流。总的来讲,我们在编制这个文件的时候有一个特别深的体会,就是现在我们的企业转型变革确确实实我们不能再像过去那样,我们一定要站在一个更加全局的、更加战略的高度去理解这种变革,理解这种未来的新的竞争。

如果说还是站在局部,还是只站在技术的角度,以为引进一种技术,引进一套装备,引进一个知识产权像过去一样在活个10年舒服的日子过着,现在不是那个时代,现在一定是要全要素覆盖,一定是要把这项新的技术和企业的组织变革、管理变革、战略变革、战略转型以及整个新型竞争能力的系统性的培育紧密地结合起来,而这种新的战略转型和新的竞争能力它是紧密相关的,而你要形成这种新的竞争能力,就一定要深入地理解数据作为新的驱动要素它所带来的这种创造潜能、创新潜能。

同时,你真的要实现这个东西,你就必须要有系统性解决方案。所以我们一直在说战略到系统性解决方案到一套符合信息时代的综合治理体系的这种新的运营机制组成的。而真要抓住这三个东西,就是信息时代新的战略体系,新的系统性解决方案,新的运营管理机制,要抓住这三个东西,让他们真正相辅相成的发展,最核心就是抓住数据这个新驱动要素。然后形成这种新型的竞争能力体系。

​戳这里,看该作者更多好文​

责任编辑:赵宁宁 来源: 51CTO专栏
相关推荐

2017-07-08 08:54:10

信息化工业化互联网

2015-01-13 13:00:00

赛象科技

2016-04-26 10:50:45

智造+V课堂CIO

2017-05-31 14:12:05

智能制造两化融合CIO

2016-08-17 23:05:13

2016-07-15 09:08:12

V课堂数字化制造

2018-06-21 16:58:08

工业互联网信息化智能制造

2017-04-10 20:00:39

绩效管理CIOIT

2016-10-11 15:10:18

智能制造信息化工业化

2017-05-15 15:56:58

智能制造家居信息化

2014-10-30 16:07:43

融合

2016-04-29 11:33:18

2016-08-08 10:14:50

智造+V课堂信息化

2016-08-08 10:55:20

2017-11-29 06:00:17

智能制造能源管理智能化

2016-11-30 16:33:59

2017-05-03 22:26:39

数字化西门子集成

2017-10-12 14:42:40

2016-10-31 14:25:15

智能医疗数据医疗信息化

2017-12-13 23:23:23

点赞
收藏

51CTO技术栈公众号